校内新闻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教学与科研相长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两门必修课,是联系临床和基础的纽带。我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已有50余年的历史。目前主要承担《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等7门本科生课程和《医学微生物学进展》、《分子病毒学》、《免疫学前沿与进展》等5门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主要从事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快速诊断、致病与耐药机制及特异性预防方面的科研工作。2008年,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荣获湖南省优秀教研室称号。近年来,教研室先后荣获省、校级教学成果奖、多媒体课件比赛奖10余项,指导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课题6项;发表教学教改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教学参考书及专著14部;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37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数十篇。通过多年的努力,该教研室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促的特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一流师资  提升整体水平
    教学团队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提出“以中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师德培育和创新素质提升为主线”的建设思路,不断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创建一流师资。“十一五”期间,按照“质量工程”的要求,为提升师资力量,该教研室实施了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四大工程。一是倡导“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团队精神,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课程组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集思广益的方式,博采众长,合力攻坚,共同探索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教学,教研室成员每学期召开两次教学研讨会,每周举行一次教学专题报告会,开展一次听课评课活动,组织大家集体备课。二是给每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高资历教师进行“传、帮、带”, 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给予具体指导并且鼓励中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研究或进修学习。其中,1名教师到中国CDC进行博士后研究,4名教师出国留学。目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拥有教师22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者9人。教研室成员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为教学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充分的能力保障。 
                                                                      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科研相长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成员通过教学与科研互促,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以教学促进科研。在教学中,该教研室有两个较好的传统,一是教师结合教学中的难点、疑点,认真查阅文献,定期开展讨论;二是充分利用或创造条件更新实验方法,对某些新近发现的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的生长条件要求较高,培养困难。为了增强对这些微生物的感性认识,他们将普通高压锅进行改装,安上气阀和压力表,采取抽气换气法形成微氧环境,成功地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并将制备的标本用于实验课教学。随后,又通过改良支原体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将支原体的相关实验列入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并且开始探索支原体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等,从而确定了将支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作为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以此确立了教研室支原体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以科研促进教学。一是科研促进理论课教学: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研室老师要求和鼓励教师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内容、研究成果及新的进展融汇于课堂讲授之中,将教师发表的与这些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师的讲述更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加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对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肠道致病菌等的研究,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对相关病原体的理性与感性认识。二是科研促进实验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向学生介绍,融入实验课教学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的兴趣和进行科研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科研视野,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科研,他们制备了支原体菌落、沙眼衣原体包涵体、淋球菌、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的大量标本与示教片,并将科研中部分切实可行的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实验教学,用于充实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出新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如“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实验”、“支原体培养基的制备、菌落观察”、“HeLa细胞培养沙眼衣原体及碘染法检测其包涵体”、“淋球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HSV-2的培养及其引起的细胞病变”、“耐药基因转化实验”等实验内容均派生于我们近年来的科研项目。这极大地丰富了实验课的内容,使实验内容能够不断更新,适应学科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将继续以“教研互促”为特色进行建设,抢抓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方法和理论,瞄准学科前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和利用科研平台优势,使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学科项目建设,将该学科建设成为研究方向齐全、重点优势突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使教研室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资讯中心
最近更新